首页 >两学一做 > 做合格党员
深山里的一面旗帜
——记河口乡张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世全
发布日期:2016-06-20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 字号:[小] [中] [大]

22.png

张桥村是河口乡的山区村,山大人稀,地处偏远。但它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标杆村,是第三批省级宜居村庄,省级卫生村,是全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,多次获得省市表彰,是河口乡村级班子建设、党员作用发挥、产业调整升级、基础民生改善的实训基地,是深山里一面鲜艳的旗帜。那里有百亩蔬菜种植园、千亩油茶种植基地,有村集体自筹资金建立的养老院……10年前,张桥村贫穷落后,通往山上的路泥泞不堪。而如今,水泥路已经打到了家门口,老百姓住上了小洋房,部分人还开上了小轿车,村民安居乐业、生活殷实富足。提到村里这些年的巨大变化,老百姓总是将其归功于他们心目中的旗帜--张世全。

聚焦民生,他不遗余力

“要改变村级面貌,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改善基础设施。”张世全从百姓最关心的基础设施开始抓起,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张桥村“整容”之路。张桥小区是张桥村的“门面担当”,可最初的小区建设却是一波三折。小区的原址是几条洪水沟、一株直径60公分的银杏树外加几个零散的牲口棚,路边吊坎十几米,根本不适宜建小区。好不容易地征好了,可是为了小区的整体美观和村级公路的协调,小区需要重修沟渠,重砌吊坎,整个花费初步一算就已200万。当时新农村的配套资金是20万,争取到的土地平整项目是50万,差额资金130万。开弓没有回头箭,况且在张世全的人生词典里也没有不努力就放弃的道理。三九寒冬,雪粒子敲响大地时,他还骑着自己的摩托车,穿梭在县城的各个主管部门。住建、发改、移民办、国土……为了能和部门领导见上一面,他常常早上天不亮就从50公里以外的张桥村骑着摩托来到县直部门门口等候,经过几个月的东奔西跑,终于筹齐了资金。酷暑的八月,他天天守在工地上指挥、协调、监管,经过长达半年的建设,小区终于落成。在他多年的努力下,现如今张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漂亮的小区,宽敞的道路,新修的机耕道、U型渠,干净安全的自来水,标准化的卫生室,美丽的文化广场……每一件设施建设都来之不易,都是张世全冒着风吹雨打、严寒酷暑换来的。

着眼民富,他千方百计

张桥村林业资源丰富,为了利用好这片天然森林资源为民谋利,在前期深入研究考察的基础上,张世全决定带领百姓种植食用菌致富。1993年,他率先在张桥村引进袋料食用菌种植技术并不遗余力地推广。为鼓励村民发展,他挨家挨户上门指导,带领种植户外地参观考察,更是拿出村集体账上有限的资金,以每袋菌种一毛钱的标准给种植户发放补贴。在他的努力下,老百姓终于尝到了种植食用菌的甜头。现在,张桥村食用菌种植已经从当初的几百袋发展到每年180余万袋的规模,食用菌产业成了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。

张世全是一位不愿止步的人,有了基础收入,他又开始了新的增收尝试,这次他把目光盯在了延季蔬菜上。年过半百、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拼命自学蔬菜专业种植,反复跑武汉蔬菜市场。经过3年多的考察,2006年,他在西峰发展西红柿种植。第一年试种成功,第二年他乘势而上,后来种植的辣椒、豇豆、四季度、小白菜等获得了成功。为了更好的发展,他牵头成立了西峰蔬菜专业合作社,按照“四统一分”原则,实行规范化栽培。村民通过合作种植人均增收5000多元,加上种植食用菌、景观树,搞特色养殖,张桥村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致富,成了河口乡幸福指数最高的农民。

90年代初,张世全艰辛地带领村组干部办过村级木器厂、菌种厂、油脂厂、砖厂,集体养过牛,放过羊,村级运转有保障。90年代末,企业改制,禁止村办企业,村里的集体资产全部处置,张桥村成了“空壳”村。为了走出困境,几年前他带领村“两委”在闲置集体山林中种植意杨,每年可收入几万元。他巧借东风,流转西峰闲置土地合作种植栾树、玉兰等景观植物150亩。为充分利用土地,他还在景观植物林里套种甜南瓜,每年又可增收2万多元。去年他又瞄准时机,多次与返乡煤矿老板洽谈,引导其二次创业,村以集体山林土地入股,种植油茶200亩,油茶收益后,村集体将获取盈利的30%,2015年,张桥村级集体经济突破16万元。预计3年后村集体收入将达到在20万元。

抓活队伍,他宽严并举

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高低,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效。张世全抓班子带队伍的要求就是:把村级班子拧成一股绳,劲往一处使,让党员队伍有党性,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在抓班子带队伍上,他始终坚持严于律己、率先垂范,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,他首先自己带头做到,认真负责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,从不对上级和群众打折扣。注重关心照顾班子成员感受,每逢村组干部生日或家里有困难,他总是带着其他干部一同参加。注重发展后备干部,先后培养了刘国琴、张旭山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,保障了班子后续有人。在党员教育管理上,他坚持执行“三会一课”等基本制度,多形式搞好党员春训、“七一”纪念表彰等活动,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,要求他们每年至少汇报一次思想状况。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他在号召党员带头种植西峰延季蔬菜的同时,建立了一支“山里红”党员志愿服务队,引导党员与精准扶贫户结成帮扶对子,定期开展政策宣传、实事承诺、个性服务、心理关怀、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服务,打通了“党建+精准扶贫”的红色通道,深受群众好评。注重困难党员关爱,先后组织党员群众为困难党员肖旭敏捐款达1万余元,体现了组织的温暖。

分享至:
责任编辑:组织部
关于本站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 | 站点地图
远安县人民政府主办 版权所有 |网站标识码:4205250027
中国宜昌网站群运维服务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
鄂ICP备10208537号-2 建议使用IE6.0以上浏览器 1024*768分辨率浏览本站
地址:湖北省远安县鸣凤镇解放路25号 邮编:4442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17-3820161

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3号